一、特殊教育专业发展沿革
特殊教育专业起源于1990年,原乐山师范学校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90-94合作单位,主要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中等师范生;2003年开办专科,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2013年起招收四川省首届免费师范生,现为乐山师范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专业,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四川省一流专业,2017年与西华师大、武汉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学专业硕士特殊教育方向研究生,同年特殊教育专业开始单考单招听障本科生,是四川省唯一一所招收听障本科的专业。2012年立项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特殊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立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融合教育评价改革试点;2019年立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西部高校建构残障人士社会性发展支持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依托高等质量项目,特殊教育专业健听学生以“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兼具教育康复特长的特教师资”为目标,听障学生以“培养兼具艺术特长的聋人师资”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成为四川省办学时间长、规模大、影响力强的专业。
二、特殊教育专业定位
特殊教育专业(健听)在坚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特殊教育职业理想,掌握扎实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基本的教育康复学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将现代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运用于特殊教育实践的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融合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福利院等部门从事特殊教育教学、融合教育支持、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工作,能够适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求的专业化复合应用型人才。
特殊教育专业(听障)面向听障大学生,在坚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特殊教育情怀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病理学、特殊教育学的知识技能,具有艺术教育特长和聋儿教育教学能力,能在特殊教育学校、聋儿教育机构等部门,从事特殊教育教学、聋儿个别辅导与教育等工作的聋人教师。
三、特殊教育专业的特色优势
①凝练出了“重仁爱、厚基础、多学科、强实践”的办学理念,并将“仁爱为先、基础为本、学科为翼、实践为根”的信念贯穿于教育实践。
②建设了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硬的师资团队。
③构建了“多学科课程学习+小组研修+社会服务+外教课程辅修”的教学体系,搭建了“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国际”协同育人的平台,形成了多方合作、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
四、特殊教育专业“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与残联、民政系统、教育局搭建共同培养特教人才的合作平台
近年来我校与四川省、乐山市残联、乐山市民政局、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卫生康复职业技术学院等签订了人才培养的协议。2010年5月,成立“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培训中心”。2012年11月,与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残联成立“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2013年1月,获得发改委、教育部、中残联、财政部等立项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及培训基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二期,目前使用)。2015年获得了四川省特殊教育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的立项。“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现状调查报告”获得乐山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为四川省残联、四川省教育厅决策“天府特殊教育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项目提供了实证基础。
(二)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探索培养“教康结合”特殊教育复合型人才
为了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质量,2013年、2014年、2015年专门召开了特殊教育校长论坛,2020年拟召开“校企论坛”,就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模块与课程设置、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评价培养质量问题、特殊教育教师标准、残疾人高等教育合作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对人才培养方案给出了具体修改的意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型的富有爱心的、素质优良的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改革成果“基于残障儿童教育康复需求的特殊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三)开展社会服务,提升应用型教师培养质量
特殊教育专业社会服务进社区,为重度特殊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组建儿童康复中心,每周为36位特殊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获得省市残联项目支持。2011至2019年已开展省培、国培项目30余项, 已培训在职特殊教育教师3682名,其成果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长短结合动态培训”模式构建,获得2014年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四川日报》就学校与省残联、省教育厅项目“天府特殊教育人才提升工程”的三年发展实录进行了“政府搭台学校唱戏‘天府工程’谱写四川特教新篇”专题报道。
(四)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参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围绕强化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特殊儿童康复与训练”专业方向课程,探索“医教结合”多学科支持强化实践培养特教师资,发挥特殊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实践平台(省市残联特殊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功能,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服务实践、康复实践的教学活动,以特殊儿童个案跟踪教育康复指导性学习,从案例出发在教育行动研究中进行评估、教学设计与实施计划教学。
(五)创新机制,为“校企联合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特殊教育专业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结合,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形成教康结合的教学与社会服务团队。团队成员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本校教师,主要担任特殊教育基础课程、特殊教育学科教法方面的实用课程。2012年以来专项研修动作康复、言语康复、艺术治疗、情绪行为干预等教育康复技术,学院成立了动作康复、言语语言康复、艺术治疗、情绪行为干预和认知训练等五个研究小组,搭建社会服务与专业学习平台,按照教育康复训练的流程与个别化教学设计要求,指导与督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操作、个案评估、EIP撰写与执行等教育康复流程的训练。
第二部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或相关行业的技术骨干,主要讲解具体的技能技术方面的实用性课程,教师教育教法课程、学科课程与班级管理课程。
第三部分是外聘的专家,来自于国内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或国外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以专题、工作坊、小组活动方式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和训练专项技术,并指导教师课题研究,如融合教育、听障教育、自闭症教育、教育康复技术等。
第四部分是引进国际特殊教育的师资资源,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长期建立国际合作模式,每学年提供2-4名博士来校实习,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例如融合教育课程、残疾人辅具与开发课程等,2015年选派出12名学生到捷克、2016年2名教师到捷克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2019年,捷克帕拉茨基大学每年派出5名教授和2-3博士来校专题专项合作交流,特教学院每年选派20名本科生参加交换生项目,在捷克学习一学期,扩展国际视野。
(六)加强高校教师专业研修团队合作,共研人才培养质量
四川省共有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四川文理学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和乐山师范学院设有特殊教育专业,我校是唯一成立特殊教育学院的学校,也是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并举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和招收了“5+2”听障学生的学校。2014年5月,我校成立省心理学会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委员会,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会员单位。2014年7月,成立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教师发展、残疾人教育与保障政策、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等问题。2020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文,批准我校建设“四川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成为一个集研究、评估、咨询、培训、技术指导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利用专业力量,积极支持和推进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专业支持、发挥智库作用,为我省特殊教育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