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特殊教育职业道德修养、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和康复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适应当代特教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特教师资,必须加强特教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预期分批次分层级的建设师资队伍。争取专业教师数量达到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20人,助教1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比重增加到80%以上,兼职教师队伍增加至50人左右。
5.1优化教师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
优化我院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结构,首先,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职称水平;其次,加强与校外高校的联系,拓宽合作范围,面向国内境外外聘请更多优秀的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工作;再次,加强基层教师与我院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相向互聘岗位互换。再次,完善一线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提高一线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5.2以师德教育为前提,树立良好教风
教风的核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加强教风建设,首先,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职业意识,丰富职业情感,优化职业行为,提高职业认识,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和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师德教育;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首位。再次,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5.3强化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作为培养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高校教师,首先,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其次,掌握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康复、特殊儿童的鉴定、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实施与班级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教学知识;再次,能熟练掌握并能运用言语语言康复、动作训练、艺术治疗等领域的康复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再次,为专业教师建立深入一线小学听课、参与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常规制度;再次,鼓励教师参与残疾人教育康复专业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和工作量认定,提供教师参与实践专业服务平台。
5.4加强师资培养工作,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制定切实可行教师培养计划和政策措施。依托儿童康复中心和实验实训室,坚持以在职实践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原则。其次,加强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重点,把在实际教学、康复、科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培养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再次,采取多层次、多种形式培养,继续加强与华东师大特殊教育系、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康复技能;加强与台湾、国外高等院校合作,重点选拔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深造,获得康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在职、定向、委培等形式获得博士学位。再次,通过长期、短期进修,形成教师职业特长、积累教师实操经验、加大师资队伍引进力度,配足配齐特教专任课程教师。再次,组建由省内外高校教师、优秀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优良、实践经验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学科研名师队伍。
5.5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首先,树立科研意识,科研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也是持续发展的保证;其次,掌握特殊教育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方法,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再次,了解我国特殊教育和相关康复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特殊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再次,依托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儿童发展中心以及四川省特殊教育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形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再次,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构建科研奖励机制。
5.6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引进国际特殊教育的师资资源,与捷克帕内斯基大学长期建立国际合作模式,每学年提供2-4名博士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例如融合教育课程、残疾人辅具与开发课程等。开展国际合作,探索新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加强一线特校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结合的高水平队伍,不仅有了生动的课程资源,而且在指导学生实习见习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研讨,实现双赢。
5.7加强高素质科研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引进
分层级分批次外引专业发展所需的国内985高校研究生加入教学团队、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提升应用型教学效能。外引专业发展所需的留学归国专业人员加入教学团队,注入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资源。依照专业发展所需,引进一线高级教师或康复训练师担当兼职导师,加入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实践和教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