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与残联及康复中心人才培养的协同平台
进一步拓展与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各级残联的联合培养高层次特殊教育人才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康复医院、康复机构的合作,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8.2与特殊教育学校等共建学生实践基地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人才的实践、实训能力,乐山师范学院与一线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设学生见习、实习基地。
8.3与高校特殊教育专家共组高质量人才培养团队
积极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积极联系,寻求支持与帮助,借鉴其成功经验,共享其资源,共同培养高层次特殊教育教育人才,共同培育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点,力争积极建设与申报,提高四川省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办学层次。
8.4建设政府采购的智力障碍儿童定点康复机构
争取到2-3个政府采购的定点康复机构,承担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训练、家长培训、普及特殊儿童康复知识并为特殊需要儿童建立教育与康复的档案。并按中残联的规定建设康复的准入标准、验收标准、服务规范。
8.5学生把专业理念、技术应用到社会实践与专业志愿者服务
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的发展需求,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实践活动。如推行个别化的康复训练项目、送交上门项目、融合教育项目。
8.6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产学研水平
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学生产学研结合,积极总结专业实践活动的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科技作品、创新创业大赛,理论结合实践,专业学习与特殊儿童个案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结合,提高学生社会能力。
8.7以培训为抓手,建构特殊教育教师终身教育体制
积极申报各级培训项目,结合应用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从师德与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特殊教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培养体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8.8特殊教育专业师生以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受益于特殊儿童家庭
四川省特殊教育示范教学中心、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嘉州阳光”志愿者服务中心为特殊儿童与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各中心发挥残疾人康复服务、送教上门、助残励志文化建设等功能,建立专业化服务的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无障碍融入社会提供教育与康复专业服务,有效精准服务改善其生活质量。
8.9建设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平台
学校集全校之力把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加强国际合作并与四川省的相关行业、合作部门建立协同发展的关系,集研究成果、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模式可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进行示范与引领,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