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教育应用》
课程中期自评报告
特殊教育学院 康复学院 张嘉江
《自闭症儿童发展与教育》是大学本科特殊教育专业方向课程。学生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学习,能够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掌握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特征;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特征,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奠定基础。同时,掌握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诊断和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并根据评估结果,能够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撰写IEP,设计康复方案,开展康复训练。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的教育应用》依托于《自闭症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以2019年立项的省级《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师资培养仿真教学实验》项目为切入点,开展本科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基础
本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康复学专业的必修课,自2015级开设《自闭症儿童发展与教育》以来,已连续开设6年。经过6年的积累,有着较为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目前,根据应用型专业建设、以及结合特殊教育师范专业认证需要,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梳理,形成新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架构。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自闭症儿童发展与教育》属于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2学分。新编课程教学大纲依据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保持一致。教学工作与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按照专业认证的标准和学校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二、课程建设成果
经过前期建设,教学团队成员对孤独症发展与教育以及康复方面均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均有较高的水平。
(一)虚拟仿真的使用促进孤独症知识、技能的掌握
目前,《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师资培养虚拟仿真实验》已经过2019级教育康复学专业、2020级教育康复学专业的使用。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浏览次数已超1400次,使用次数超过960次,浏览与使用频次均位居学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前列。
同时,虚拟仿真实验对学生掌握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方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如19级教康吴冰冰认为“通过线上的操作发现,自闭症个训室每一个区域的设计都是有他的科学道理的,有真实的案例分析,让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加丰富的个案,有不同的专业测量量表,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20级窦雅明认为“通过本平台我们知道了如何布置个训化教室,怎样合理设计时间表,怎样让自闭症儿童提高学习兴趣”
在使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时,对理解结构化教学法也有着非常直观的效。如20级赵文庆谈到“学习到更多的有关自闭症的知识和各个区域的实况布置,为后期自己独立打造自闭症儿童学习区域有了较好的基础,找到虚拟仿真平台的问题。”杨真认为“通过虚拟平台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个训室地结构以及如何搭建个训室和运行个训室。”代春雨认为“虚拟仿真平台在第二部分—制作训练时间表,让我们了解到,应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合理的安排时间,打破了我们一直以为的训练的时间越长,对自闭症儿童越好的错觉,只有把训练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通过虚拟仿真平台的使用,我们学习到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需要制定合理且科学的训练时间表,需要布置和提供适宜自闭症儿童接受学习和康复训练的环境与场所。”
这些是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所带来的直接的效益,对于理解孤独症儿童的特征,特别是孤独症儿童的视觉学习优势以及坚持常规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本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是基于结构化教学法而开发的,该项目严格遵循结构化教学法的5个核心要素,使学生更加直观真切的体会结构化教学法的核心要义。
当然,目前该软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使用的过程中,环境布置物品会出现使用者‘飞’出个训室的情况。在完成课程安排的章节里,会有出现某些部位不能互动的情况。”“无法记录操作步骤,数据不能保留”。“不能返回上一步,只能退出重新进入”等等,值得后续改进。
总体而言,本课程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切入点,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虚拟实验环境,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以应用示范型专业为依托,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特殊教育专业是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本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托,大力拓展学生课程实践内容与要求,并加大对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2018级特殊教育专业评价方式中,形成性评价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自闭症成因探索-小组研讨汇报;设计个人工作系统-小组实践;自闭症教育康复相关书籍阅读笔记/报告-个人论文”;期末则以综合考核方式进行,技能考察包括:(1)回合式操作教学法实操:学生两人一组,结合回合式操作教学法的基本元素与操作流程,进行实操演练。(2)《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PEP-3)》评估工具的使用。闭卷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主要干预方法的掌握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
学生回合式教学法考核 PEP-3评估工具使用考核
同时,以儿童康复中心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专业、有效的康复服务。
积极组建课外学习实践小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加强对孤独症康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阅读文献,撰写公众号文章(初步形成“一分钟 让知识更简单”推文),提升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技能实操能力。同时也将借助该公众号,提升大众对孤独症的认识和理解,如今年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推送孤独症知识介绍,其浏览量达到881人次。
(三)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路径与方式
当前《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已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形成对孤独症儿童基础知识介绍(概念、成因)-孤独症评估(筛查、评估/评估工具/方法、诊断标准)-孤独症教育康复(回合式教学法、结构化教学法等)课程架构。
目前已收集学习题库300余道题,涉及孤独症教育、康复等各方面;孤独症成因(碎镜理论、执行功能理论、心理理论等)、孤独症诊断评估、孤独症干预方法等方面核心论文资料30余篇,供学生学习参考;录制以及收集干预康复视频10余个,设计基础理论、回合式教学法、结构化教学法等主要内容;收集孤独症儿童个训康复视频、评估视频、评估康复材料3人份,有效供给学生实践实操学习,已初步完善教学资源内容。
三、课程教师教研成果
本门课程教学改革及成果体现在团队教师发表了相关论文6篇,其中2篇为核心期刊;成功立项1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其中1个项目为市厅级。详见下页表1。
表1 课题组成员相关教研成果
序号 |
教师 |
成果名称 |
成果类型 |
1 |
张嘉江 |
关键反应训练对自闭症儿童主动提问行为的干预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7):126-132. |
论文 |
2 |
张嘉江 |
PEP-3特点及基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应用举例[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68-71. |
论文 |
3 |
雷显梅 |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ASD. Social Welfar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2018, 1(8), 132-144. |
论文 |
4 |
雷显梅 |
Study on family quality of life in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ASD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ournal of Exceptional People,2019, 2(15), 15-27. |
论文 |
5 |
雷显梅 |
Kantor J. Study on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of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ASD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ocial Psychology and Society, 2020, 11(3), 70–85. |
论文 |
6 |
唐丹 |
特殊儿童家庭性教育现状及启示[J]. 绥化学院学报,2021,41(01):132-136. |
论文 |
7 |
唐丹 |
新课标下特教师范生语文素养研究,2020. 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课题立项 |
四、课程经费使用情况
目前课程经费已使用3000余元,主要用于孤独症康复技能方法的网络培训学习,以及相关图书资料、孤独症儿童康复相关耗材等。经费使用符合学校财务管理规定。
表2 课程经费使用情况
序号 |
支出项目 |
金额 |
说明 |
1 |
网络课程培训费 |
2178 |
参与VB-MAPP网络课程学习 |
2 |
图书资料 |
537.2 |
购置孤独症康复相关书籍 |
3 |
儿童康复耗材等 |
285.98 |
对康复个案的相关耗材 |
五、不足与改进
1.当前,课程相关视频资源主要是干预方面、实操性视频;视频经过小组成员的筛选,在保证视频清晰度的同时,确保内容的政治性、合理性、科学性。但是目前小组成员初步录制课程知识点视频,未来将进一步落实视频资源建设。
2.针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目前该项目以软件的形式存在,学生须在校内网条件下,登录数字校园网账号进行下载使用,还需要进一步安装,程序较为繁琐;而且安装后需要通过浏览器“我要做试验”按钮启动;如果本地启动,则需要与软件开发单位联系获取每个月的账号密码。这些都限制该虚拟仿真项目的推广与运用。同时,该软件存在bug,比如无法回退上一个步骤,必须全部退出后再重新开始,以及具体操作中出现把物品移到窗外无法拖回的现象。
未来将尝试社会服务贯穿课程始末,包括尝试开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供自闭症及其相关障碍儿童家长、康复师学习使用;以及将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形成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