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聋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研究课程自评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01   来源:    阅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聋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自 评 报 告

《聋校语文课程与教学》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关于教师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围绕“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本课程秉持“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健听、听障本科生,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特教情怀、语文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能在特校、资源中心、融合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等,从事聋校语文教学与聋儿学业支持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具体言之,即师范生要熟知聋校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能依据聋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和解读教材,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撰写完整的教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独立开展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并合理运用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的视角,结合往届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实习反馈,以及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能力状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实习学校对部分师范生的授课提出了“加强专业技能练习,提高学科素养”等建议。对照师范生核心能力的素质要求,反思本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范生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教学技能的锤炼。

基于此,课程团队近几年加大了对本课程的建设力度。始终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为着眼点,夯实教学各环节和组织,提升课程团队教学技能,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力求形成促进师生发展的优质教学资源。现将本课程的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情况

着眼于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就业方向及教学评价五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实践(见图1)。

图1  课程教学改革的五个方面

(一)改革课程内容:理论学习+案例研讨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满堂灌,缺乏针对性、创造性,师生之间缺乏富有成效的交流、讨论和互动。为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尝试运用“理论学习+案例研讨”的形式改进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即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提供了相应的文本案例和视频案例,将深奥的语文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聋校语文课堂实践、案例学习及观摩与师生设疑解答等结合起来。课程内容革新的同时,形成了教学案例资源库,增加了课堂师生互动的环节。

1.形成了教学案例资源库

围绕课程目标,选取了大量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视频和文本案例。教学视频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特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类视频;特殊教育校本培训中的研讨课、常态课等视频;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试讲练习、实习汇报课等视频。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收集整理的案例主要包括:教学常规5个视频,聋校语文教学36个视频,18份特校教师的文本案例。使用视频和文本案例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同时及时做好了案例的更新。

2.课堂研讨形式活,激活思维对话

教师就讲解的主题与学生沟通,按照一定的流程(见图2),注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讨,发表自己的看法,激活思维碰撞,提高课堂研讨质量。

图2  课堂研讨流程

理论讲解:教师根据每课时的授课内容,引入讲解的主题。如,聋儿语训教学,从当前聋儿语训的情况谈起,让学生了解聋儿语训的现状及困难,明确语训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发音、言语训练的原理,讲解聋儿语训的方法和技巧。

案例呈现:呈现案例是让师范生更充分地理解相应知识点。如以上谈到的聋儿语训,讲解“听觉康复训练八阶段”的同时,切入聋校教师开展语训的教学视频,让师范生具体了解从听觉察觉到听觉概念的整个训练过程,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有了很好的对接。

问题提出:根据呈现的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播放聋儿语训视频后问:(1)案例中聋儿的听音问题是什么?(2)老师采用了哪些听觉训练方法,依据是什么?(3)如何评估该语训的效果?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充分进行思维对话。除了对所观察的信息进行陈述和评价外,还要进行深度对话,引发思维互动和智慧共生。各小组在讨论与反馈过程中,教师进行释疑解惑。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陈述小组的观点或发现。

师生点评:各小组发言后,师生进行点评。内容包括:第一,反馈讨论的质量,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小组或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二,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修正、扩展、提升。第三,抛出下一个话题:引发学生对问题再思考,对知识再加工。

“理论学习+案例研讨”的方式运行以来,师生逐渐熟悉了理论结合案例的课堂操作流程。案例的学习加深了对语文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生成课堂的精彩,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凸显学生为中心:线上精讲+线下实训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大量的课程内容,同时保证语文教学各主题的实践训练?课程团队根据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课程目标,结合智慧学习环境和《聋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程建设项目,实施了“线上精讲+线下实训”的形式,注重师范生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1. 线上内容成体系,有深度、广度

线上内容包括理论概述、教师专业发展和语文教学三大部分内容。线上内容紧跟特校教师专业标准和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需求来设计。一是聚焦师范生的理论知识素养,突出课程的理论性。掌握系统而先进的聋校语文教学理论,是师范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最根本的区别,也是聋校语文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立足之本。二是课程专题成体系,有深度和广度。在线课程内容环环相扣,团队微课、师范生参加技能大赛的获奖视频,课件、参考文献等,分别呈现在各章节供学生学习。三是内容呈现具有特殊性。考虑到听障师范生语言学习的特殊性,线上课程视频使用了手语和字幕,口语的语速适合听障师范生读唇及听音的需求。

2.线下实训成模块,有挑战性

线下实训注重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师范生从事聋校语文教学的能力,如手语口语表达能力、板书板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说课和评课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训练对于师范生而言都具有挑战性。实训以模块形式进行,如看(听)话教学、拼音及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教学等。在大量的试讲试教练习和磨课中,提升师范专业技能,夯实“三笔一画”基本功,锤炼教学组织与课堂施教能力,从而提升其专业核心素养。

(三)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内化于行

本课程关注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师范生了解国情和课改背景,关心、爱护聋儿,激发从事聋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培养师范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职业道德和情怀、健康的身心素质、正确的学生观等,以实现育人目标,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思想。另外,丰富的特校课堂案例,使师范生了解聋儿的特点,学习一线教师的教法,奠定成为优秀特教园丁的职业梦想。

(四)以评促教:关注过程,多元评价

本课程结合《特教教师专业标准》《师范专业认证》和师范生的学习实际,对《聋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评价采用“3+3+3”模式(见图3)。  

图3 《聋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程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依据《专业认证》《专业标准》和课程目标进行设定,在评价方式上采取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水平性评价结合,课程考核兼顾平时学习测评、教学技能考核和理论闭卷考试三方面。其中,表现性评价从在线课程学习情况(签到、视频学习、章节测试、抢答)、课堂表现、读书笔记、线上线下讨论等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侧重在能力和态度方面。如,每章理论知识讲解后,进行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试讲试教等实训,把技能考核融入小组或个人教学演练过程中进行评价。此评价设计不仅能了解听障师范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状态,还有助于促进“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将评价融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实现“以评促教”的作用。

(五)协同育人:携手实践基地,夯实师范技能

着眼于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我院与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聋儿康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培育师范生。乐山、宜宾、南充、西昌、泸州、巴中等市、县的28所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成都市圆梦儿童公益服务中心、宜宾爱心聋儿语训学校等机构提供了师范生的实习场所。本课程的语文教学、聋儿语训等内容,师范生在实习基地进行了练习和试教,得到了一线教师的“一对一”的悉心指导。

在与本课程相关的试讲试教验收、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我们学院邀请了一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做指导教师。如,课程团队的特级教师、教育楷模肖敏,乐山市特校的教师周成燕、蔡芹、朱斌、郭立丹等,她们以“线上指导”或“线下当面点评”等形式,为师范生的试讲试教、技能比赛等进行辅导和帮助。从语文教材的解读、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的运用、师生的互动等,特校的语文教师为师范生进行了很好的示范和讲解。接地一线特校和康复机构,携手基层共同育人的模式,使师范生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启迪,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课程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参与本课程的团队成员都是从事特殊教育课程教学与研究、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具体人员有:张梅(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刘琴、王欢、唐丹(乐山师范学院,专任教师);肖敏(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建设本课程过程中,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共同支持课程建设和运作。刘琴被评为2021年度“课程思政”影响力人物。肖敏2020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1年“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肖敏名师工作室顺利结项。

三、线上课程资源建设

(一)课程内容与任务

从2019年课题立项之后,开始建设课程,运行了三个学期(三轮次)。具体为:2019-2020学年第(1)期,2020-2021学年第(2)期,2021-2022学年第(2)期。线上内容共有32个授课视频,28份课程学习资料,发布任务点32个,累计学习4656次,累计页面浏览量45198。

(二)课堂活动与题库建设

课程建设中,根据教学需要发布了作业,组织了线上讨论,知识检测、技能等,作业也是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的,体现了课程知识的模块化和综合化。

四、课程教学改革及成果

(一)自编教材

应教学的需要,编写了教材《聋校语文教学方法论》,共26万余字,课程团队成员刘琴、王欢、唐丹、肖敏分别承担相应章节的编写任务。该教材已经试用一学期,目前在继续完善中。

(二)教改、科研课题及成果

课程团队成员共计主持科研课题共计10项,发表论文8篇。(详见附件)

五、课程建设的经费使用情况

本课程建设经费按照划拨额度和研究计划执行,目前用于调研、视频拍摄、研讨会、购买相关教学书籍等,共计13151元。

六、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1. 本课程团队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教学专业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视频资源还应不断充实和完善。

3. 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4. 深入一线特校,加强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管理员登录      特殊教育学院

学校地址: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办公地址:特教大楼A幢四楼

联系电话:0833-2277951  邮编:6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