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示范专业背景下《特殊教育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程自评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07   来源:    阅读:


乐山师范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申  报  单  位: 特殊教育学院

项 目 名 称:应用型示范专业背景下《特殊教育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项 目 类 别: 学科专业核心一流课程  

所属专业及代码:  040108  

项 目 负 责 人:  杨  鹃  

联 系 电 话:  18398610816    

填 写 时 间: 2022.4.15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特殊教育导论

课程编码

12011105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开课年级

大一

面向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

学 时

48

学 分

3

主要教材

《特殊教育概论》(第二版). 9787567541498,刘春玲、江琴娣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04月。

最近两期

开课时间

2020年9月—2020年12月

2021年9月—2021年12月

网址

https://mooc1-1.chaoxing.com/mycourse/teachercourse?moocId=205652622&clazzid=11385827&edit=true&v=0&cpi=48965815&pageHeader=0

课程内容简介

《特殊教育导论》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特殊儿童发展的一般性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构建特殊教育基本知识、更新特殊教育理念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将系统讲授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介绍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教育安置等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各类型特殊儿童概念、成因、分类、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特殊儿童观。


二、课程建设团队

序号

姓名

年龄

职务

职称

课程建设中承担的主要工作

1

杨鹃

34

讲师

主讲第一篇、第二篇

2

张梅

46

执行院长

教授

教学设计指导

3

雷显梅

32

助教

主讲第一篇、第二篇

4

郭玲

34

讲师

主讲第二篇板块

4

李燕

32

系主任

讲师

主讲拓展篇板块




三、课程建设规划与思路

按照学校对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根据特教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与特点以及《特殊教育导论》课程本身的特点。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及以学生为本原则,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重点,以教研和科研为动力,以教学条件改善为保障,力图将《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建成为课程体系科学、完整,教学手段与方法先进,课程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校级一流课程,为今后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建设进展及成效

《特殊教育导论》自特殊教育专业成立以来便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于2019年12月申报并顺利通过评审为乐山师范学院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近两年学院及系部的规范管理和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师资队伍、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教学改革实施进展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教学大纲

近两年来,在国家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以“正向施工、反向设计”为课程实施理念,学院组织了对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相关用人单位进行了课程设置满意度及达成度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行业需求调查。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特殊教育专业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课程目标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设计,如结合融合教育发展趋势,增加了关于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的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最终形成了结构体系完整、重难点突出、内容合理的,符合本校学生使用的《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大纲。

2.形成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不断探索、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强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形成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

首先,课程强调以讲授法为主,作为特教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师团队几年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引入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呈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案例,让学生观察、讨论案例中个案的能力表现,从而分析出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各自发展的特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分组讨论的采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3.强调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强调多元并存、互补融合。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之外,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如在学习通上创建了《特殊教育导论》线上课程,建设了包括课件、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影像资料、课外学习资源链接等课程资源,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更好的辅助教学方法的改革。

                                             

图1 《特殊教育导论》学习通课程资源建设情况


图2 《特殊教育导论》学习通题库建设


图3 《特殊教育导论》学习通活动开展情况


4.采取了多元评价方式,形成了具体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方式,应用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过程中,丰富评价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考核课程教学成效。如在平时形成性评价中,除去平时作业之外,采用了分组讨论、随堂测验等评价形式,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以指引课堂教学的改革。平时作业的考核方式中,除书面作业之外,采用课堂汇报、课堂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完善了形成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内容对应课程目标,考核方式评价指标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

(二)课程建设成效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近两年来,以建成了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学队伍,为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课程组杨鹃、李燕、郭玲三位老师2021年9月赴重庆学习VB-MAPP语言行为评估实操培训,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课程团队负责人杨鹃于2021年获乐山师范学院第六届(2021)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获特殊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团队教师李燕、杨鹃先后于2020年度、2021年度获评学校年度优秀教师,李燕老师2020年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奖三等奖。雷显梅老师2022年获特教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课程团队教师近两年发表核心论文2篇,普刊4篇,立项教材项目一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

2.学评教

通过每年学评教反馈,近两年课程组教师学评教均在96分以上。

3.学生对课程达成度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显示,课程4个目标总体达成度情况较好,可以看出,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已呈现了初步的成效。




图4 《特殊教育导论》课程目标达成度的间接评价

(五)经费使用说明

项目建设到账经费8000元,截止目前为止,已使用金额6000元。

(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法改革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面,对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形式使用的较多,但由于疫情原因,观摩、体验等方法的使用受到了较大限制,往后还需进一步调整,

2.课程资源建设,尤其是网络资源建设不够丰富

截止目前,课程已建有大纲、课件、教案、课堂练习、影像资源等内容,但课件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学生课外学习资源的建设还不足,案例教学的资源建设还比较缺乏,需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较弱

课堂学习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加强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提升课外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在后续课程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4.以教促研的开展有待加强

加强、提高课程组团队科研能力水平,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良好循环,促进教学改革、研究等工作的开展。

(七)改进措施

1.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

在课程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进行完善,如可尝试开展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运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根据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程度和预期学习成效个体差异性,合理地实施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设计程度不同的差异化达标层级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

2.加强线上课程资源的建设

多方面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与支持,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案的制作,课件的整理,切实完善在线课程所需要的资料的收集、整理、传输,使在线课程在辅助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管理员登录      特殊教育学院

学校地址: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办公地址:特教大楼A幢四楼

联系电话:0833-2277951  邮编:6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