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课程名称:基于具身认知观的特殊儿童运动康复理论与实践
课程所属单位: 特殊教育学院
课程所属教研室: 教育康复学
课程负责人: 魏 欣
2022年4月
一、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概况
运动康复是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已建立了面向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运动康复课程链,课程包括《功能解剖学》《特殊儿童动作康复导论》《特殊儿童动作评定技术》《特殊儿童物理治疗》,均为教育康复学专业的必修课。
《基于具身认知观的特殊儿童运动康复理论与实践》是基于运动康复课程链中《特殊儿童物理治疗》开展的一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2019年被立项为校级应用型示范一流课程。课程共计32学时,其中实训20学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并能基于特殊儿童的运动能力评估结果设计个别化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内实操+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采用“线上+线下”开展课程教学。
(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1.课程教学团队结构
课程教师团队共5人(见表1),其中副高职称以上的3人,占比60%,讲师1人,占比20%,助教1人,占比20%;硕士学历5人,占比100%。
表1 课程教学团队概况
姓名 |
职称 |
学历 |
主要任务 |
魏欣 |
副教授 |
硕士 |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施课程教学 |
张梅 |
教授 |
硕士 |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外实践指导 |
余菊芬 |
教授 |
硕士 |
参与课程考核、课外实践指导 |
苏诚 |
讲师 |
硕士 |
参与课程考核、课外实践指导 |
董媛媛 |
助教 |
硕士 |
参与课程考核、课外实践指导 |
2.团队教学与实践素质
课程主讲教师主要为课程负责人,长期担任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指导,教学经验丰富,积极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近三年学评教位居前30%,教学效果良好。团队其余教师主要参加教学内容设计、课外实践指导。课程团队所有成员均有一线培训及实践经验,培训学时均在100学时以上,具备独立开展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及指导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情况
1.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缺乏适用于教育康复学专业的专用教材,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根据教育康复人才需求情况,结合特殊教育学科背景,以及学生学业背景,制定有课程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将课程分为三模块,包括物理治疗概述、常用运动康复技术、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设计与实施,课程重点为后两模块。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课程采用“课内实操+课堂讲授+课外实践”三结合模式教学。课程以“课内实操”为主,基于任务导向,分小组开展康复训练活动设计,并进行课堂展示与讨论,充分体现“学生中心”,课堂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个别化康复训练设计的能力。同时,学生利用学校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在动作康复小组开展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接受课程团队教师指导,积累运动康复训练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堂教学利用数字教育,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课程在学习通中建设有课程,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补充、完善知识要领,教师不定期在学习通中发布讨论内容,形成持续学习氛围。
(3)课堂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的教学。
3.课程资源建设
(1)电子教案和课件
根据本课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结合专业特点,设计适用于教育康复学专业的电子教案和课件。
(2)教学视频
为促进学生理解和再学习,在学习通中进行课程建设,针对某一实操技术录制或选取适宜的微课。此外,本课程也是积极挖掘思政融入点。
(3)教学案例
结合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中心案例、乐山特殊教育学校案例、乐山市残联康复中心案例,以及线上搜索案例,建设了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评估及训练的教学案例库,以支撑课堂教学及课程考核。
(4)习题库
本课程在学习通中每个课程模块建有习题库,以便学生巩固知识要点。
(四)课程建设成果
1.论文
(1)基于实践技能培养的特殊教育模块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2)知觉动作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2.教改课题
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院校合作的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动作康复为例(JG2015-ZD18),2015-2020
3.教学成果奖
乐山师范学院第六届(2021)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面向职业需求,融合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动作康复类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五)课程建设经费使用情况
课程建设经费目前到帐1万元,使用6241.48元,剩余3758.52元。经费使用主要用于课程录制、图书资料购置、专家咨询、差旅等方面。
二、存在的问题
1.主讲教师人员落实不够
本课程主讲教师主要为课程建设负责人,团队其他人员以实践指导为主。团队其他教师课程主讲经验可能存在不足,而主讲教师长期由一人承担,容易在教学创新中陷入固化。
2.课程网络平台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课程虽已在学习通中建课,但课程内容以医疗康复为主,对于特殊儿童运动康复的知识及操作要点,视频录制量还有所欠缺。
3.显著性成果不够
依托课程建设所产生的显著性成果较少,目前成果以校级成果、论文以一般期刊为主。
三、下一步建设计划
1.加大团队青年教师的培养,扩展主讲教师人员
吸纳优秀教师加入课程团队,派出青年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深入一线丰富实践经验。扩展主讲教师人员,丰富教学素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改革方案。
2.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打造经典教学案例
推进课程自编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梳理网络平台资源库,精心录制“金微课”视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3.争取冲击高级别课程建设项目
以现在课程建设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课程,积极申报省级示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