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自评报告
课程名称: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负责人:李 秀
2022年4月
一、课程介绍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之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奉行“全纳、平等、参与”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先行、学思知行”的教学原则 ,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融合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融合教育实践技能。通过讲授了解融合教育的内涵、基本理念、发展历程和模式、融合教育的质量评价等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和分析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我国融合教育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融合教育发展的异同以及原因,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小组合作,掌握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在融合教育背景下能够提供课程与教学调整的指导与支持、融合教育支持系统构建、个案问题行为干预、家校合作、补救教学和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创建的能力。
学校在2015年成立特殊教育学院时,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了本课程。2018年,为了满足师范类专业未来的从业需求,学校推进融合教育师资培养项目,课程开始以教师教育类课程进入数学与应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2学分,32学时。2018—2019年,课程主要采用线下教学,集中建设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课程资源。由于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也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网络化行为、话语表达和思维方式,课程进一步拓展了思路、丰富了资源,2020年开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2019年本课程被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工程,到目前已建设2年,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二、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之初,我们就组成了融合教育教研室和课程组,课程组把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重要的工作,努力建设专业知识性强、立德树人效果好,注重教研相长、教师育人,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一)教学团队特点
本课程教学队伍共有9名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其中包括两位校外的融合教育高校专家和融合教育学校专家,一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团队结构有如下特点:
第一,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讲师6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层次。课程组中有2位硕士生导师,3位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
第二,合理的年龄结构:50岁以上1人,40-50岁4人,30-40岁3人,20-29岁1人。中青年为主的年龄结构使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教学经验丰富,这对于课程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合理的学历结构,博士1人,本科2人,其余均为硕士。
第四,优良的师德和教学能力:课程组成员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良好,近两年学生评教效果均为良好及以上。
第五,较强的科研能力:近2年,课程组教师共发表论文22篇,支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课题5项,教改课题和课程建设11项。获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
第六,过硬的政治素养:8名教师为中共党员,其中课程负责人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所负责的党支部被评为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
(二)课程负责人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负责人李秀,研究生学历,西华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近三年来主要讲授“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个别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特殊教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指导本科硕士论文20余篇,理论基础较为深厚、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特色鲜明,治学严谨,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2020年该课程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立项省级一流课程,获2020年度校级课程思政影响力人物提名奖,获2021年乐山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近五年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课题近10项。多次主持省级培训,受邀课题指导和教师培训20余次。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
(一)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情况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围绕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根据《融合教育理论指南》教材的章节框架的重点,设计了九个主题,主题涵盖了教材的90%的内容。课程网络具备丰富的资源,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课件、案例视频、拓展性阅读资源等。
(二)课程应用情况
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普通师范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教师教育类课程,2018年开始实施课程教学。目前已开设3轮,1300余名学生修习了课程,扩大了课程影响力。
四、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特教学院回应学校定位,培养高素质和复合型特教师资,以满足特教、融合教育发展之需。
本课程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了解中西方融合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展示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特色与取得的成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
1、课程建设理念上,注重学生关注和兴趣,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学生认同随班就读理论、制度与基础,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融合教育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2、课程设置内容上,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思政元素,如人文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充分体现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思政核心内容。
3、课程建设标准上,优化课程大纲,突出思政元素。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融合教育理论,理解中西方融合教育发展背景与差异,明确我国的发展目标与自身职责,具备应对融合教育的能力。
4、课程建设成果上,形成具有一定显示度的改革成果,如课程思政改革案例、体现“课程思政”核心要义的教学微视频,并上传课程网站。鼓励学生分享微视频。
5、课程建设保障体系上,注重提高教学队伍整体素质,通过专项培训、教学研讨、国际交流等方式提高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教学改革成果
由于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效果良好,2020年1月,课程立项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川教函[2020]28号文);
2019-2020年,负责人完成教改项目“案例教学在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的应用”;2020年发表教改论文1篇;
近2年,课程组教师共发表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课题5项,教改课题和课程建设11项。获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课程组李燕老师、董媛媛老师获2020年度校级教学比赛三等奖,周柯利老师获省级思政微课二等奖。
2019年,主讲教师李秀指导学生立项1项融合教育主题的创新项目,指导的1位学生毕业论文评为优秀;
2020年,李秀获校级课程思政影响力人物提名奖;2021年,李秀获评乐山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所负责的支部获评校级优秀基层党组织。
课程借助超星等学习平台,每个学生参与讨论、调查,与老师的互动次数增加,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有效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基于对学生关于课程学习感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的融合教育专业情感、知识和技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学生评教结果来看,混合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好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为100%。
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1、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重视度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甚至认为专业课上还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使专业教学的时间更少,影响教学任务和质量;
2、课程建设的能力有待提升。由于受专业本身的限制,部分教师对立德树人领悟不深,对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认识上的偏差,造成育人能力欠缺。科学挖掘课程元素要求教师对课程的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都要有深度、广度和长度的理解与研究,限于授课教师的知识、能力、阅历、时间和精力等,难以很好完成。专业课程重在求真,如何把善与美融入求真之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是做好课程思政的一大难点,存在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深度不足,融入教学过程的温度不均,融入教学形式的适度欠妥。
(二)解决对策
1、重塑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动员和发动课程组教师,转变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消除思想误区。要知道“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新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要明确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不会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反而会加强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将思政元素引入教学内容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发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推进党建+育人机制,将党课与课程思政建设充分结合,对团队教师进行思想观念转变的理论培训。
2、提高团队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首先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借助工作室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思政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课程负责人开始课程思政研讨课,组织团队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和分析,结合社会热点、融合教育发展政策、趋势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系的时代问题、显示困惑等,优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运用腾讯会议、QQ、钉钉直播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学习,顺应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话语表达。
七、经费使用
本课程建设项目学校教学部划拨经费1万元,作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划拨经费2万元,目前经费的使用有两笔支出,一笔为购买建课所需的电脑设备,支出7999元,另一笔为支付学生录课的劳务费,费用为1200元,共计使用经费为9199元,余额为20801元(明细见下图)。剩余经费将继续用于建课的各种支出,如录制课程视频、资料采集和专家咨询等。
八、下一步计划
(一)今后五年课程的持续建设计划
1. 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持续关注国家政策,丰富思政素材,继续改革和完善教学大纲和实践项目。
2.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运用,建设线上课程资源。
3.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结构更合理、教学水平更高、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师梯队。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课程与思政更加充分结合问题
2、现代信息技术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应用问题
(三)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
1、通过问题引导、任务驱动、亲自体验、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
2、更大程度开放儿童康复中心、资源中心实践平台,开展第二课堂学习;
3、通过形成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制作思政核心要义微视频,积极推广课程。